每日茶事 X 多元文化午茶節
在茶湯裡遇見彼此,在午後裡靠近多元的我們
一、策展背景|科技城市中的多元共榮
原主民、客家、菲律賓、越南、印尼
多元文化午茶節由主辦單位竹北市公所於2024年11月在文化公園舉行。新竹縣竹北市,是台灣發展最迅速的科技重鎮之一,也是一座相當具有活力的年輕城市。新竹地區約有45萬人,其中客家族群高達13.6萬人,佔比超過三成,是全台灣客家比例最高的縣市之一。
根據台灣內政部113年的人口資料,全台客家人口約466.9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9.8%。同時,除了閩南與客家文化,我們也發現全台原住民族約有58萬人、新住民則有57萬人,各佔全人口約2.5%,這些族群。這些多元文化背景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24.8%。
因此,2024年的11月,由竹北市公所舉辦多元文化午茶節,包含了原主民、客家、菲律賓、越南、印尼這五大類的文化主題,由每日茶事主理茶席活動,帶領民眾坐下來,喝上一杯茶,了解五大主題的茶文化,以及台灣的茶飲文化如何與其他文化相互影響。
二、策展概念|一杯茶的文化對話
透過飲食文化,更了解彼此
我們觀察到,這樣的多元組成雖豐富、活躍,卻也存在著彼此不熟悉、不理解的鴻溝。於是我們思考:是否能用更溫和的方式,讓大家在輕鬆的狀態下「聽見對方的語言」、「喝到彼此的記憶」?
飲食是一個人生活最基本也是最直覺的樣貌,除了反映出自身的喜好之外,更代表了一個人的所來自的文化傳承與歷史軌跡,透過了解不同種族人們的飲食文化,是友善了解彼此最快,也是最親切的方式。
茶,成了我們的起點。
三、茶席設計|超過300人的公園茶席
我們以「多元文化午茶節」為名,設計了一場戶外進行的主題茶會,在竹北的文化公園,安排每一個小時以一個特色文化茶為主題,創造了五個不同的茶席內容,包含:客家、原住民、越南、印尼與菲律賓文化。
每場茶席不僅有茶飲,更搭配導引故事、飲茶習慣的分享,讓參與者不只「喝茶」,更在無形中理解「文化」。茶,從日常的飲品,變成一種開啟理解、同理與連結的儀式。
我們為五大文化主題精選了極具象徵性的茶飲搭配:
-
客家文化|選用桃園、新竹、苗栗最具地方特色代表性的「東方美人茶」,這是一款在昆蟲咬噬後轉化出蜜香的茶,如同客家文化勤儉又富轉化力的精神。
-
原住民文化|結合「馬告」這種泰雅族的山林香料,與嘉義縣梅山鄉太興村的金萱烏龍,呈現山野與柔和奶香的融合。
-
越南文化|引進以荷花香氣窨製的越南花茶,解析台灣罕見的窨製工藝,並介紹越南茶飲文化受中國古代茶飲文化影響的工藝特色與文化背景。
-
印尼文化|選擇印尼爪哇雨林區出產的台式烏龍,搭配台灣茶藝形式,說明台灣茶藝技術南移與印尼茶文化交流的歷史脈絡與種植故事。
-
菲律賓文化|特別將冰鎮立頓檸檬紅茶與當地薑茶「Sarabat」並置,反映受美國殖民文化脈絡下產生的飲品習慣,以及高勞力密集的高糖需求。
我們深信:每一款茶都是一個族群的味覺履歷,而這些味道,正是我們靠近彼此的起點。
四、我們的巧思|先不用在意太多,放鬆喝茶就好
在緊湊和高壓的科技園區生活,學習休息也是一門重要的事,每一個小時的活動,在前30分鐘會快速帶令大家理解感官與風味品嚐的基礎知識,了解單元主題的茶飲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在後面的30分鐘,留給大家能有一個什麼都不用煩惱的清閒時光,好好細品和家人朋友共聚、泡茶的簡單快樂。
五、空間與氛圍佈置|一場從午後走進夜晚的草地茶館體驗
活動舉辦地點位於「竹北文化公園」的開放草地,結合自然風光與人群流動,我們以「草地茶館」為發想,以大型天幕搭建出輕鬆療癒的份圍。
當天從午後開始,隨著太陽緩緩西下,我們逐一點起桌燈、布置小型旗幟與文化掛飾,轉為溫柔的夜間茶席氛圍。每位參與者皆能圍坐茶桌,透過茶師引導,體驗不同文化的飲茶方式與風味轉變。
整體空間以「自然植物 × 儀式感 × 多元文化意象」為原則,讓參與者能夠放鬆但不鬆散,專注但不拘謹。

六、設計收穫|我們學會了用茶傾聽
這次「多元文化午茶節」,不只是一次茶會,而是一種文化復原:每日茶事創辦的宗旨,即是希望大家可以記憶起在過去小時候的年代,我們單純在公園裡坐著,和家人泡一杯茶,聚在一起,聊天敘舊的美好。因此,這場活動,我們也刻意留白,讓大家在留白的談話間,可以讓自己適度休息,以及聽見多元的聲音。
許多市民告訴我們,這是他第一次喝越南花茶,感受到非常獨特的驚喜,或是能在公園這樣點著燈和家人泡茶,真的很放鬆。這些回饋,對我們來說,是無比珍貴的交流成果。
撰文:每日茶事創辦人| 陳玫融